当前位置:[北京同好会]>[观测档案]>[神舟飞船观测]>[刘丁:亲历神舟五(四)]

 

见证历史

其实酒泉航天基地并不在甘肃酒泉,而是位于酒泉市西北二百一十公里的戈壁深处,位于内蒙境内,行车距离有二百七十公里。之所以叫做酒泉发射基地,是因为酒泉市是距离基地最近的一座城市,基地的许多补给来自于酒泉市。距离最近的城市有二百多公里,这在东部地区是难以想象的。

本想好好休息一下以便明天精神抖擞地看飞船发射,可躺下之后才发现根本无法入睡,不停地在想象着明天飞船发射的情景,还有飞船发射成功后我会是如何的兴奋。之后开始想怎样拍摄才能最好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好不容易熬到凌晨3点,导游终于通知我们集合出发了。到了车上后才知道,原来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样兴奋得难以入眠。 我们的旅行车在一个叫做金塔的小县城停了下来。夜色中向前看去,前方停满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军车和警车队伍。导游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等着跟大部队一起前进才能进入基地。一直等到凌晨五点半,大家都有些着急了,毕竟还有两百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要赶。队伍终于启动了,长长的车队在夜晚画出一条长长的巨龙。开始担心我们的大客车在剩下的三个小时走不完这两百多公里的路程,不过慢慢地这种担心就消失了,进入基地的路宽阔而平整,路基出奇的厚,这大概是为了运输一些重型的装备而修建的。大客车在这条路上速度始终在一百公里以上。在经过了几道严格的盘查之后,我们终于进入了发射基地半径一百公里地的防区之内,可以畅通无阻地向发射架前行了。沿途我们又经过了不少平时难得一见的东西。天色渐渐明朗起来,我也感觉到发射基地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几个小小的黑点逐渐出现在前方的地平线上,导游告诉我们,那就是发射塔了,而此时距离发射塔仍有30余公里,我再一次惊叹于戈壁的广阔。

上午八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观礼处位于公路东边,是一片开阔的戈滩,距离发射架约五公里左右。公路的西边可以看见低矮的灌木从,远处是延绵不断的黄褐色山脉。公路的东边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我们的成功大概早已经注定了,前两天肆虐的狂风现在竟然完全消失殆尽,广阔的戈壁上万里无云,一丝风也没有,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发射天气了。在荒漠上三座高大的建筑物十分显眼。很快我就辨认出了那三座建筑物:左边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从前只在电视和杂志上见过介绍的垂直组装大楼。大楼距离我们大约4公里,由于是逆光,大楼的颜色还不大看得清楚,隐约能看见是蓝色基调的。右边则是两个运载火箭发射架,发射架的珩架结构以及顶端的起重机都清晰可见。

今天的主角,承载着十三亿人期盼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神州五号,早早就已经矗立在发射架上静静地等待着出发的时刻。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火箭的美丽身影在晨光的照耀下发出淡淡的橘红色光芒。上午八点二十分左右,一直拥抱着火箭的巨大卡臂依次打开,这预示着火箭的发射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此时我们周围的戈壁滩上已经聚集了几十辆车,上千观众。基地的士兵们在努力维持着现场的秩序。站在最前排的就是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了,一排排三角架,无数的长枪短炮,不约而同地对准了晨光中整装待发的神舟五号。我和同事也架好了我们的装备。按照分工,他负责摄像,我负责摄影。我安装好相机后,在取景框中仔细观察着画面构图,寻找着最佳的曝光参数。我将镜头调整到最远端,火箭的高度大约能占到画面高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大约一百五十个象素。这偏小了一些,但我们无法再靠近,也只能如此了。同事也在抓紧最后的机会熟悉着借来的摄像机。他摄像机的镜头有十二倍的变焦,因此火箭显得大了许多。

   


晨光中的发射基地

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现场的观众越发激动起来,很多人冲破士兵们组成的人墙向前冲去,希望能更进一点看到发射的过程。我们也跟着冲到了最前面,找了一个有利的位置停下来,把相机打开对准了发射架。刚对好焦距,突然有很多人大喊起来:“点火了!点火了!我在取景框中也看见发射架两端冒出了浓浓的白烟,瞬间就升腾到得比发射架还高。随着烟雾的升腾我立即觉得心跳变得剧烈起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我用有些颤抖的手指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随后我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用手握相机慢慢地向上跟踪火箭,由于我的相机拍摄并存储一张照片大约要两三秒左右,因此我没有丝毫的间隔,一直以三秒左右一张的速度追随着火箭上升的过程。在拍到第四张的时候,视野中的火箭已经升到两个发射架那么高了,突然耳中听到滚雷般轰隆隆的巨大响声,脚下的大地随之颤动起来,犹如山石崩塌,又像万马奔腾。我迟迟才反应过来,这是火箭发射的声音!以前在电视中听见过火箭发射的隆隆声响,但若非这次亲耳所闻,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雷霆万钧的气势。   


点火起飞

火箭在不断上升,速度越来越快,取景框中的火箭也越变越小,天空的颜色也由浅蓝色慢慢地越变越深,最后变成了美丽的深蓝色。点火后四十秒左右,火箭后面出现了一缕漂亮的白烟,白烟随着火箭的上升不断的变浓变粗。白烟在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里显得十分夺目。白烟的出现说明火箭已经升到很高的高度了,那里的空气温度很低,火箭尾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为细小的水珠。又过了二十几秒,白烟消失了,此时火箭仅仅剩下一个小小的亮点不断地向东飞去。一分十秒左右,火箭又冒出一团小小的白烟,那是火箭顶端的逃逸火箭点火分离。大约又过了十秒钟,我的镜头里连那个小亮点也看不见了。我这才将眼睛从取景框移开。此时戈壁上已是一片欢腾,无数人将手中的帽子尽力抛向空中,很多不知道从那里冒出来的记者在采访着现场的观众,而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地看着空中的,久久不愿意离去,不时抹着眼角的泪水。平时遇事大大咧咧的我,此刻竟然眼前也模糊起来,泪水竟然也止不住了。   


火箭发射的余迹


神州五发射全过程

在目送火箭发射的余迹慢慢散去之后,我们乘车进入了航天基地的核心部分——发射架进行参观。发射架比我想象的还要高大,全部由巨大的钢梁焊接而成,重达两千多吨。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钢铁建筑大概就是万吨巨轮,难怪这个发射架需要由造船厂的制造了。发射架顶端有巨大的起重臂,两边有巨大的可转动卡臂,火箭发射之前就是被这两只卡臂牢牢地抱住。发射架底部有一个巨大的水泥坑,叫做导流槽。导流槽的两端是斜面,作用是将火箭发射时喷出的巨大气流导向两端。发射架旁边是发射平台,它实际是一个可在铁轨上移动的巨大平台车辆。火箭就是在距离发射架1.5公里外的垂直组装大楼组装好后,由这个发射平台垂直地运输到发射架的。看着发射架和发射平台静静地屹立在天空之下,很难想象到仅仅半小时前这里曾经经历过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惊心动魄的一刻。   


高大的发射架


铁轨上巨大的发射平台


垂直组装大楼

参观完发射架之后,我们就经由远路回到了酒泉市。此时的电视节目里已经在播放万众欢腾的场面了,顾不得一夜未眠的疲惫,我们都守在电视机前一直看相关新闻报道。随后,我们乘火车经由兰州,在16日下午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后,神舟五号已经安全返回了,中国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见证历史的感慨还未退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仍时时在眼前浮现。这次发射的意义我不必多说,但爱波斯坦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却让我感触颇深:

“这是一个顶点,也是一个起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