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同好会]>[观测]>[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月全食观测经验总结]

 

月球和地影_副本 xiao

月全食观测经验总结

尹相东 201803

 

上一次观测月全食,还是十多年前的胶片相机时代,此后的几次都因各种原因错过了。2018年1月31日的月全食,观测条件好,提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再加上天气很给力,最终完成了月食特写和串像拍摄。总体观测结果满意,也有一些教训。这里简单总结,供需要的同好参考。

主要拍摄目标和对应器材:

月食特写摄影:200毫米口径F4牛顿反射镜,佳能450D相机,信达AZ EQ6赤道仪;

月食串像摄影:适马18-35 F1.8镜头,宾得K5相机,三脚架。

经验和教训总结:

前期准备、拍摄过程和后期处理涉及的东西很多,这里挑选感触比较深的几点总结一下。主要经验:踩点、设备校准、包围曝光;主要教训:贪多、前后曝光不统一。详述如下。

经验1:根据观测目标提前踩点

拍串像需要选择有特色的地景,拍特写需要有尽量好的视宁度。

首先排除了楼顶,那里视宁度肯定无法满足200毫米口径望远镜拍月面的要求,特别是北方冬天有暖气的时候(小口径折射镜也许可以)。提前两天踩点,查看地图,并实地考察,最后选择了离家不远的沙河水库边一块空地。那里交通还算方便,车可以开到附近,有水库和横跨水面的地铁桥可以做串像背景,另外水库边的视宁度相信会比住宅区要好一些。

白天踩过点,晚上又去了一次,确保观测点没有明显灯光干扰,并且观测点可以看到北极星,以便于赤道仪极轴的精确校准。

经验2:赤道仪和相机的校准

主要包括赤道仪对极轴、相机时间校准、相机取机器方向调整、精确对焦。

因月全食拍摄时间持续3个多小时,赤道仪极轴的精确校准,可以让后续的拍摄省心很多。我提前1小时到达观测点,安装赤道仪,并用SharpCap软件结合导星摄像头,完成了极轴校准,精度大约1~2角分。这套流程在一个月前的深空摄影中已经很熟练了。后续几个小时的月食拍摄,可以专心于调整曝光参数,没有再为月亮偏离视场中心而烦恼。(其实校准极轴有多种方式,高桥等赤道仪极轴镜的分划板有精密的时钟盘刻度,直接借助这种高精度极轴镜调整极轴也是可以的。)

提前在家里校准好相机内部的时间,精确到秒级。这样在后期处理时,可以得到每张照片的准确拍摄时间。

另外,现场拍摄前,校准了相机取景器的方向,这样也可以减少后期处理工作量。调整方法:打开相机的实时取景,对准月亮,调好焦距,然后关闭赤道仪的跟踪,此时月亮会在相机取景器里缓慢移动(周日视运动)。观察月亮移动方向,并旋转相机,让月亮沿着相机取景器的长边运动,然后锁紧相机,把月亮调整到视场中心。这样校准完后,拍到的月亮就都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后期就不必要每张照片做旋转处理了。最后,打开赤道仪跟踪时,别忘记调整到月亮跟踪速度。

拍月食特写,对焦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环节。所用牛反焦距较长,镜筒材料是铝,而冬天入夜温度变化比较大,有可能引起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相机焦点改变。我在观测开始阶段做了调焦,并在拍摄了大约一个小时后(食既前)再次对焦确认。我采用的是相机的实时取景、放大10倍对焦方式,精度可以满足要求。

经验3:RAW格式拍摄,包围曝光,提高曝光成功率

在月全食拍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曝光参数。通过采用RAW格式拍摄、包围曝光,即使前期出现曝光不准确的情况,也可以在后期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在一定范围内弥补。

相机的包围曝光设置有多个选项(见下图),如包围跨度、每组拍摄张数等。我在拍串像的相机上选择了每次拍5张,拍特写的相机上选择了每次拍3张,包围跨度都是正负1.0EV。现在想想,可以都选择每次拍5张,跨度可以扩大一些。

采用包围曝光会增加拍摄照片的数量,需要根据拍摄计划来计算总的拍摄张数,准备足够容量的相机存储卡。

教训1贪多,顾此失彼

拍月全食,相机的曝光参数要做大范围调整。一个人同时管两个相机,实践证明是很容易顾此失彼的。最后看拍摄结果,月食特写相对好一些(也有曝光上的瑕疵),而串像有好几次参数都忘记调整了,这增加了后期处理难度,最后图片效果打了折扣。

其实事先也想到了这种情况,只是这次月食观测机会太好,串像和特写都不想放弃。最终以拍特写为主,拍串像为辅。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只能专心照顾一台相机,如果有其他相机,最好设置成让电子快门线自动控制,人工启动后就不用管了的模式。

教训2曝光参数的调整,前后阶段不统一

事前参考了同好会微信群发的观测指导,其中有Fred Espanek月食曝光时间表。但当时考虑到月亮高度、空气透明度等不确定因素,再加上现在数码相机随时观看拍摄结果的便利,还是决定通过现场试拍确定曝光参数,另外有RAW格式和包围曝光的保证,我认为曝光环节肯定没有问题。

但后来在曝光上还真出了点问题。月食的前半段(从初亏到食既),随着月亮逐渐变暗,曝光量在不断增加,而后半段(从生光到复圆),随着月亮逐渐变亮,曝光量在不断减少。现场根据感觉调整曝光参数,这时候主观感觉可能是靠不住的。事后分析照片发现,同样的食分,前后两个阶段曝光量设置严重不统一,后半段拍到的照片明显亮很多(这个问题也是和要分心照顾另外一个相机有关系的)。幸好用了RAW格式和包围曝光,才勉强保证了在月食序列照片里前后曝光的基本统一。

看来事前做曝光计划还是需要的。现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最好能把前半段的几个关键点的曝光参数在纸上记录一下,给后半段参考,不至于前后差别太大。

其他几点感受和收获:

半影食比预想的明显:在预报的初亏时刻前几分钟,肉眼已经可以明显看到月亮一边变暗,照片里更明显。这一点多个同好也有同感。(下图拍摄于初亏开始前4分钟)

_MG_0403 banyingyueshi2

目视观测感受:由于天气好,即使在食甚阶段,月亮也明显可见。在食既前和生光后,月亮像一个白色小托盘上的通透的灯笼(如下图),很是好看。

最圆的月亮:月食刚结束,为测试ASI294MC摄像头,用它替换佳能相机,拍了一段月面视频,后期用AutoStakkert叠加出图。这是我拍到的最圆、辐射纹最丰富的月亮,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