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同好会]>[制作]>[200厘米反射镜]

 

 

Φ200毫米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尹相东

20CM反射望远镜可以说是目视天文观测的一种标准配置,国内外很多知名的爱好者都拥有这种望远镜,他们用这种望远镜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观测。多年以前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就给我磨制了一块Φ200抛物面反射镜(焦距107CM),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能动手制作。

同好会的寇文也有同样口径和焦距的一面反射镜,他的望远镜已经快完工了。北京另一位天文同好何景阳先生还热情地帮我做了一个铝质镜筒,我想现在该是动手的时候了。

我计划99年上半年制作一个道布森式的反射望远镜,下半年逐步完善它,同时作为一种尝试,为它加装两个步进电机,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

我将把我的每一个设想、每一步实践记录下来,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与我分享制镜的快乐,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与我联系。

(1999-1-22)

现在我手头的主要配件如下:

抛物面反射镜(主镜):焦距1075mm,直径198mm,厚20mm
小平面反射镜(副镜):短边直径35mm,厚12mm
铝质镜筒:内直径229mm,长度1000mm,壁厚1.5mm
目镜:接口31.7mm

各种类型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光学结构都是一样的(见上图),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装配望远镜的镜身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物镜的安装
目镜调焦座的安装
副镜的安装

在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中,镜筒的内径一般比物镜直径大20~30mm,以方便物镜的安装和调节;另外镜筒的长度一般至少应等于物镜的焦距长度,这样目镜开口离镜筒端面有一定距离,可以避免杂散光的干扰,而且主镜焦点伸出镜筒不会太长,否则除非副镜尺寸足够大,当用广角目镜观测时,视场边缘肯定会有光线损失。(然而我的物镜焦距和主镜筒长度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改变物镜焦距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加长镜筒长度难度也很大,外观也不好看。所以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必要时得在某方面作出牺牲。)

只有当主镜的光轴和目镜的光轴完全重合时,望远镜才能达到最好的成像效果。然而即使在家仔细调整好光轴,经过长时间使用或长途运输后,光轴仍可能会歪,所以装配镜身时,主镜的指向、副镜的位置和指向以及目镜的指最好都是可以调节的。这一点在整个望远镜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不能忘记。

(1999-2-7)

首先设计物镜座。《天文爱好者》杂志曾两次连载杨世杰先生的文章《怎样自制天文望远镜》,其中介绍了两种物镜的固定方法。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方法(下图A):找一个与镜筒内径相同的木板(底板),先用三个金属片弯成的小钩将物镜固定在底板上,然后用三个角铁把底板固定在镜筒上即可。这种方法制作简单,镜片固定稳固,但物镜的指向调节很困难。对于强光力的望远镜,校准光轴是很重要而且时常需要做的事,所以这种方法不太合适。第二种方法(下图B)首先将物镜固定在一个小板上,小板通过三个螺栓与底板相连,螺栓中间加上弹簧,通过调节底板背后的螺母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物镜的方向。这种方法制作相对复杂些,但使用效果却非常好,也是现在国际上很流行并且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而随着物镜口径的增大,其重量也在增加,上述第二种方法中所用的螺栓和弹簧的强度必须增加,这最终会导致物镜座的重量随物镜口径的变大而急剧增加。因此对于较大口径的物镜(我理解应是大于30cm的)又有了一种新的固定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块底板,没有小板,没有弹簧,但底板上却保留三个螺栓,螺母嵌入底板中,物镜片是直接放在螺栓的三个顶点上的,调节螺栓可以调节物镜的指向(螺栓顶点要打磨光滑,与镜片之间要垫上薄的皮革,以防止划伤镜片);为防止镜片滑动,要在底板上钉三个小木块挡在镜片边上,为防止运输时物镜片翻倒(正常观测时镜筒开口都是朝上的,物镜重量落在三个螺栓上,不会翻倒),三个小木块上还要各加一个木片,木片末端要超出物镜边缘3、4个毫米(见下图)。观测时,物镜片只与两个防侧滑木块接触,与三个防翻倒木片不接触,没有任何外力卡住物镜,因此物镜不会产生任何形变。

这第三种方法制作难度介于前两种方法之间,物镜变形最小,可运输时固定不太牢靠。只要解决物镜固定问题,这还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另外,由于我的镜筒比较短,这种方法可以省出1~2cm的空间,我决定采用这种设计。

(1999-2-7)

目镜调焦座和副镜的安装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它们都是依附于固定在镜筒内壁的一块钢质托板上的,请参见下图,具体设计想法下次再谈。

(1999-2-8)

托板由一块120mm×100mm×2mm的钢板制成(见下图),两侧折弯,各打四个安装孔,然后只要在镜筒上打上相应的孔,就可以将托板牢牢地固定在镜筒的内壁上。考虑到将来会接照相机,托板上会受较大的力,所以安装孔较多,所用材料也较厚。

(1999-3-4)

有了托板,目镜调焦座的安装就容易多了。常用的方法是做一个法兰盘,一端用螺栓与托板连接,另一端接目镜。因为我手头有几个摄影用的M42螺口近摄接圈,所以我采用了更简单的方法,直接在托板中央挖一个直径42.5mm的孔,找一个比较短的接圈,将它的外螺纹一端从这个孔中穿过,与另一个长一些的接圈的内螺纹相接,拧紧后两个接圈便与托板紧密连接,再做一个M42螺纹到31.7mm目镜的转接口,便可以固定目镜了。

(1999-3-4)

副镜的安装我采用了比较独特的设计,简单易做,固定牢靠,而且副镜的各个自由度都可调节。

副镜由副镜托架固定,如2月8日的图所示。副镜托架主要由四个零件组成,详见下图:

T型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面构成,其椭圆面与副镜连接(可用胶粘或其他方法,注意不要让副镜受力太大而产生形变),另一面厚3mm,钻Φ4孔。可以用铝合金型材制成。

圆柱体:直径8mm,可用铝棍车制,一端洗一个3mm宽、15mm深的槽,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钻Φ4孔。

副镜托杆:用6mm钢棍制成,长度约大于镜筒半径,一端套扣(刚好能插入托板上的副镜托杆安装孔)。

连接件:用长方体铝块制成,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钻两个孔,一个8mm,另一个6mm,用以将圆柱体和副镜托杆连接。为保证连接牢固,要在每个孔旁边打孔攻丝,安装紧固螺丝。

装配方法如下:T型体的一面插入圆柱体的槽中,用一个M3螺栓连接T型体和圆柱体。将圆柱体和副镜托杆用连接件连接,副镜托杆的攻丝的一端用两个螺母固定在托板的副镜托杆安装孔中。

副镜托杆安装孔实际上不是孔而是槽,副镜托杆可以左右移动;连接件可以沿着副镜托杆上下滑动;圆柱体可以在连接件的孔中前后移动,左右转动;副镜可以绕圆柱体的螺栓转动以调节仰角。副镜指向的方便调节为以后光轴的精确调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9-3-4)

镜筒设计完成,马上开始动手制作。

首先将托板和副镜托架(除T型体)的图纸送给作机加工的师傅,几天后取到货。 T型体可以自己制作:锯两截角铝(可以从铝合金型材上锯下,与角铁一样,它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面),将它们的楞边对齐,另一面用环氧树脂紧密粘合,胶干后用钢锉锉成所需的形状,然后用手电钻打眼,T型体就做好了。为了将副镜固定在T型体的椭圆面上,通常用的方法是先在T型体上固定一块长方形薄铁皮,薄铁皮的四个角弯上来就可以紧紧钩住副镜。而我的副镜厚度很厚,超过其短边直径的1/3,不会产生形变的问题,所以我干脆在副镜的背后呈品字形涂上三小块环氧树脂,然后直接将它与T型体粘在一起了。

安装托板的工作主要就是打孔。首先根据物镜焦距和焦平面伸出镜筒的距离可以确定托板的位置,然后在镜筒上作好记号,用手电钻打8个孔。因为目镜调焦座一端固定在托板上,另一端要穿过镜筒,所以镜筒上要打一个大孔。这个孔也可以用手电钻完成:先在镜筒上画好孔的边界线,选用较细的钻头(2mm),沿着线打一排孔(孔间距约1mm),然后用小的什锦锉将这些小孔锉通,大孔就完成了。

用8副螺栓将托板固定在镜筒内壁,安装上目镜调焦座和副镜托杆,然后用螺丝将连接体、圆柱体等零件安装并固定好,一切都是按照原设计进行,非常顺利。

在制作物镜座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底板是一个圆板,本打算找10~12mm厚的木板用机器加工出来,但我最终只找到了8mm厚的胶合板,一时也没找到木工,我就自己在板上划好线,然后用钢锯锯出了这个圆板,不圆的地方最后用木锉修理修理,效果居然还挺好。连接镜筒和底板的角铁必须牢固,我选用了2.5mm厚的角铁,每边各钻了两个孔。因我的底板较薄,所以选用了螺栓将角铁和底板连接(其强度比直接用木螺钉要大得多)。我买了三个M5的螺栓安装在底板上用来调节物镜的方向,本打算将螺母嵌入底板,但这样制作难度大,螺丝也容易松动。我最后在底板上钻了三个直径略小于螺丝直径的孔,将螺丝直接旋入,借助木头的弹性和张力,可以将螺丝紧固,不会松动,同时借助改锥(起子)也可方便地对其进行调节。在原设计中,防翻倒木片是固定在防侧滑木块的顶端的,这样防侧滑木块的高度至少要比镜片厚度大1厘米(达到3厘米),而它的厚度却受底板和物镜相对大小的限制只能略大于1厘米,其强度十分有限,将来物镜的安全要大打折扣。最后我更改了设计,防侧滑木块的高度减小到1.5厘米,我另外找了三个2厘米宽、0.7mm厚的铝片,一端钻孔,借助固定角铁的螺栓固定在底板上,另一端折弯,与物镜侧面平行,在安装完物镜后将铝片的末端再多折过来一些,这样,平时物镜与铝片不接触,当物镜要翻倒时就会被铝片钩住。为防止划伤镜片和产生杂散光,铝片最后包上了一层黑色的电工胶布。

(1999-3-29)

通过角铁将物镜座固定在镜筒底端后,镜筒部分就基本完工了,下一步是制作道布森支架。没有支架望远镜用起来十分不便,但好的支架制作起来有很麻烦,于是我决定先做一个简单的支架。

虽然简单,可这还是标准的道布森结构。首先给镜筒装两个“耳朵”:车两个10厘米直径1厘米厚度的圆饼(材料可以是铝或塑料),找7厘米宽的那种铝合金型材锯下长12厘米(略大于圆饼的直径)的一段,从其短边对剖开,铝板两侧面的高度留5mm,其余锯掉。在镜筒重心部位两面对称的地方沿镜筒轴线方向各钻两个孔,孔距8厘米。沿圆饼直径和铝板中心线也各钻两个相距8厘米的孔,用螺栓依次穿过圆饼、铝块和镜筒,拧紧后两个“耳朵”就安装好了。

有了耳朵,下一步是做镜架。我将家中的一个旧方凳作了改造,去了一边的撑子,另两面加上木条锯出V型槽,镜筒的两各“耳朵”刚好能放在V型槽中。这样,简单的道布森支架就完成了,虽然简陋,但现在用起镜子来方便多了,以后有时间再做一个好的支架。

除了镜筒内壁的无光处理,望远镜已大体完工了。我调整了副镜和物镜的方向,当从目镜方向看过去,在副镜中物镜的像和副镜的二次像没有严重偏离圆心时,就认为光轴已经初步调整完成了。天一黑我迫不及待地将望远镜搬到阳台上,终于在目镜中找到一颗星。我开始调焦,期待着衍射环的出现,可令我奇怪的是,星像不但没有出现衍射环,甚至不能汇聚成一点,总是一团“小棉花”,亮星、暗星都是如此,对准月亮,更是模糊一片,什么细节都看不清。

怎么回事,物镜质量有问题?副镜变形?……

大失所望!

几天后又是晴天,我一下班就把望远镜拿到阳台上,我想到了望远镜内外温差导致的镜筒内空气的流动可能会影响像质。晚饭后再去看,呀!果然不一样了!暗星已基本可以调成点状,亮星会带一朵小小的花,但也基本可以接受。我发现散焦后星像不是呈圆形,而是呈扇形,这下我心里就更有底了,目前光轴还没调整好,这架望远镜还大有潜力呢!

(1999-3-29)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牛顿镜的光轴调整方法,具体内容见专文。

现在望远镜已经全部完工,我对它非常满意。在光轴调好、大气稳定度很好的时候,我用200倍放大率,可以清楚看到土星的卡西尼环缝,木星的大红斑自然不在话下,连云带上卷曲的形状也能看出来。有机会带出去看深空天体,效果一定不错。

(1999-7-19)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观测报告之一:月面

经过初步调整,Φ200反射镜已经可以用于实际观测了。 今晚预报是晴天,但天空很不通透,住地附近光污染很严重,除了金星,很难再找到别的星星。然而月亮似乎不怕这种天气,发着淡黄色的光,高高地挂在天上。今天农历是初六,正是看月亮的好时机,晚饭后我把Φ200反射镜在楼上朝西的过道上支了起来。

第一次用望远镜看月亮是在初中,刚把邮购来的直径10厘米的球面反射镜装起来,不等做支架,抱着镜筒就把目标指向了月亮。那是我终身难忘的时刻,虽然与后来用过的望远镜相比当时月亮的清晰度差很多,目标在视场中也晃得厉害,但我还是被布满月面的环形山所震撼,简直太美了!直到三年前我买来了直径8厘米的折射镜,才又一次感受到,月面原来可以更美丽。这个折射镜质量很好,月亮所成的像非常锐利,反差很大,平原和山脉都显现出了更多的细节,大的环形山里套着小环形山,都被我看得真真切切。那么,今天用我新做好的直径20厘米的抛物面反射镜,到底能看到什么效果呢?

经过短暂的预热,正式观测开始了。我选择的目镜是8厘米折射镜原配的焦距10毫米的凯尔涅目镜,它视场边缘像差较大,但中心的像质很完美。现在虽然放大率是107倍,但寻找月亮这么亮的目标是很容易的。把月亮调到了视场的中心(实际上月亮的直径已经超过了视场的直径),仔细地把焦距调实,月面明暗交界处的一片平原和山谷呈现在我眼前。

今天天空虽不通透,但大气稳定性很好,放大107倍的月亮没有一丝抖动。月亮所成的像锐利极了,反差也很大,让我有些不敢相信我现在使用的是反射镜。太阳刚好照亮了澄海和静海交界处的一个环形山。澄海表面是广阔的平原,当望远镜轻微的晃动停下来后,我清楚地看到平原实际并不平坦,有很多处轻微的起伏,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显现出层次很丰富的条纹。紧靠在澄海和静海交界处的环形山的北侧,有一条细长的沟,一端伸向澄海的平原,另一端则消失在黑夜中,如果明天天气还好,一定要看看这条沟有多长。在静海的西部平原上,可以看到一条很显眼的条纹,我找来月面图一对照,原来那就是科希峭壁。目标指向月面西部的危海,平原上显现出五、六个很小但很圆很精致的环形山,虽然离明暗分界线很远了,但仍看得很清楚。当我最后把望远镜指向月面的南部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环形山让我简直目不暇接了……

我兴奋地把夫人叫出来,每次我架起望远镜她都喜欢看一看,虽不象我痴迷天文,但好奇心还是有的。“比以前看的清楚多了。”她用我所有的镜子看过月亮,得出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的。这时我的两个邻居回来了,第一次看到这么清楚的月亮,不约而同的感叹是“哇!简直太棒了!”

为了进行比较,我支起了我的直径8厘米的折射镜,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使用同一个目镜,在8厘米折射镜中,月亮显得要暗很多,澄海上的起伏、科希峭壁还有那条沟都分辨不出来了,8厘米折射镜和20厘米的反射镜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以前我对反射镜的聚光力从不怀疑,今天我对反射镜的像质有了最直接的认识:并不比折射镜差。在这里我和《天文爱好者》99-2期中的梁明辉同学一样,要再一次感谢张大庆先生,是他磨制了这么好的抛物面反射镜,让我今天看到了最美的月亮。

(1999-4-21)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观测报告之二:木星

九九年七月中旬,我对木星作了几次观测。地点是北京市玉泉路,我是在一幢居民楼四层朝东的阳台作的观测。所用的器材是直径200mm道布森望远镜,现在我已经把这架望远镜的光轴调得比较理想了。观测时间基本都是凌晨3点半到4点半之间,这早已过了天文晨光始,对观测结果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凌晨观测还有一个好处,前一天大地吸收太阳的热量早已散掉,我作的六次观测,天空的晴朗程度各不相同,但大气宁静度都相当好,即使使用200的放大率,目标仍看不出一点抖动。

最开始我使用的是焦距10mm凯尔涅目镜。放大107倍的木星呈现明显的椭圆形,虽然天空已经不很黑了,但木星在视场里仍显得很亮。赤道附近最显著的两条云带在直径60mm的折射镜中就能看见,而在第一天的观测中除了分辨出的云带数多了一些,我并没有发现云带本身有什么新的特征。倒是碰上了一次木卫投影在木星表面,小黑点虽然很小,但轮廓很清晰,在木星表面很容易分辨。时间仓促,我没能看到它在木星表面的移动。到第二天观测时发现了赤道北边的云带上出现了缺口,云带的别的部分显得很平,很整齐,而在缺口处的云层出现“卷起”的迹象,象是云带中有一个浅色的漩涡。我努力分辨大红斑具有的椭圆形状,但总觉得它不规则,不是椭圆。到第四天时,赤道南侧的云带上出现了缺口,它的椭圆形状很明显,尽管看不出红颜色,但我想它就是大红斑。

放大107倍的木星仍有足够的亮度,于是我向同好会的曹军、王炎、寇文分别借来了美国TELE VUE 4.8mmNAGLER目镜、国产的焦距6mm目镜(类型不详)和国产焦距5mm普罗素目镜。其中6mm目镜的视场、出瞳距不错,但视场边缘的色差严重,视场中心的分辨率与我的10mm凯尔涅目镜差不多。TELE VUE目镜做工考究,多层镀膜,非常漂亮。出瞳距小了一点,但视场很大,超过80度,而且很“平坦”,整个视场都很清晰。放大220倍的木星呈现出更多细节,以前看似平静、整齐的云带,现在可以分辨出有许多漩涡状结构,只可惜大红斑转到了木星背面,无法看到。最后使用5mm普罗素目镜,它外形很不起眼,视场也一般,约40度左右,但它的中心像质却可以与TELE VUE目镜相比,对木星表面细节的分辨率,我没有看出二者的明显差别。

在200倍的放大率下,木星在视场中移动很快,每次把它拉回视场都要费一翻工夫,使有效观测时间大大缩短。这个时候就显出自动跟踪的必要性了。

(1999-7)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观测报告之三:土星和土卫

1999年9月22日、23日,恰逢中秋前夕,月亮很亮。但这两天天空很透,特别是22日,即使有月亮、即使有灯光,用肉眼看昴星团仍能分辨出3、4颗恒星,这相当不容易了。这两天我用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观测了土星,时间都是晚上11点左右。

可能因为是前半夜,大气稳定度稍微有点影响,观测半小时后,从放大107倍的土星边缘仍能看出空气的轻微抖动。尽管如此,土星的卡西尼环缝看得还是很清楚的。在土星表面的南半球,能分辨出一些与赤道平行的暗的条纹,但这些条纹边界不是很清晰,远不如木星表面那样丰富多彩。

土星周围聚集着一堆小星星,我知道土卫六是它最亮的卫星,8.2等,离开土星的距离在4'之内,所以在土星周围半径4'范围内,亮度小于8.2等的点状天体都有可能是土星的卫星。我在两天的观测中分别记下了土星周围的5个和4个亮点的位置,22日只记在脑子中,23日记在了纸上。后来查资料,确切看到的土星卫星有:土卫三( 10.1等, Tethys ),土卫四(10.3等,Dione),土卫五(9.6等,Rhea),土卫六(8.2等,Titan)。22日还看到一颗可能是土卫二(11.6等,Enceladus),但因为当时没有记录在纸上,所以有些不确定(看来观测记录很重要)。

22日用昴星团测Φ200反射式望远镜极限星等,结论是在12.0到12.2之间(在没有光污染的情况下会更高)。从亮度上说,土卫八(11.0等,Iapetus)也能看到,但它离土星较远(最远时达10'左右),很容易和周围的恒星混淆,在没有详细星图的情况下,想找到它,难度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