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叠加(三):星点特征 
      为叠加不同曝光量的图片所做的准备工作。 
      在8月8日星空大会时拍摄了2张天琴座照片,对其中织女星的星像做一下分析。 
        
      原始照片: 
      3228.CR2 曝光87秒 ISO400 
      3229.CR2 曝光566秒 ISO400 
      暗场照片: 
      3238.CR2 曝光85秒 ISO400 
3237.CR2 曝光566秒 ISO400 
      处理流程: 
      1)全部转为DCR文件 
      2)减去暗场,白平衡[1.5,1.7],bilinear插值,存为LDF文件。 
      3228-3238x6.5057x[1.5,1.7]=28-38.ldf 
      其中6.5057=566s/87s 
      3229-3237x[1.5,1.7]=29-37.ldf 
      3)由于2张照片相互有偏移,对29-37做平移: 
      29-37平移[3,-2]=29-37o.ldf 
      在matlab中将2幅图像织女星部分剪裁[1264:1363,2271:2370]为100X100的大小: 
        
      比较一下2张照片上织女星的图像(绿色通道): 
        
      左边是87秒曝光的星像,已经乘了时间系数,峰顶的平台说明像素已经饱和;右边的是566秒曝光的,饱和区域要大许多,即长时间曝光的照片很多亮部信息丢失了。 
      取星像中心的剖面看一下亮度分布: 
        
      实线是85秒的照片,虚线是566秒的。红绿兰三色对应三个通道。由于乘了白平衡系数,因此每个通道的饱和值不一样。 
      从曲线交叠的地方可以看到两个图像符合得很好,这对应着响应的线性,是叠加方法的出发点。 
      在实线的下部起伏很大,这对应着短时间曝光不足的部分的噪声。 
      现在将2幅照片合成,其原则是以长时间曝光的照片为准,达到饱和值的像素用短时间曝光照片的相应像素替代,这样就扩展了动态范围。合成后的亮度分布: 
        
      在调整好白平衡后,在此例中,绿色通道的饱和点最低。其他通道应把饱和点降到这个值,这样才能显示“接近正确”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