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风起兮,心飞扬
——记2015年大年初三颐和园拍星
齐锐
2015年2月21日,阴历正月初三,月、金星、火星合,北京天文同好会一行六人赴颐和园,拍摄这一次难得的精彩瞬间。在举国同庆新春的节日里,这几个真正的追星者是:王炎、于杰鸿、曹军和小曹、寇文、我。
下午四点,老于已经最先到达颐和园的新建宫门,问候他的是刚刚几分钟前才挂起来的大风,比1999年那天的4-5级风大得多,颐和园的水都被成巨浪,浪又被吹成水雾,铺天盖地刮向岸边。

原来呆在昆明湖中间的那层冰,这会儿已经被吹到了南岸边,化作一层晶莹的碎宝石,相互碰撞,发出哗哗的声响。


今天的天气很有特色:凌晨前还在下雪,清早开始大雾弥漫,上午仍旧未散,能见度很低。下午三点云雾刚薄了点,在“气象首席”的数据“有力”支持下,老于就主动电话召集大家。哪知,还没来得及欣赏雪后的太阳,大风就刮了起来,顿时飞沙走石,新春第一场“沙尘暴”来啦!

估计老于没有思想准备,本来很积极的他,一跨进园子,脚底下似乎有点迟疑了。不过老哥儿几个已经从北京的四面八方奔这来了,一个小时之内陆续都到了。

我赶到时离关门还有五分钟。一进检票处,发现小院子里全是躲避大风的游人。迈步跨过牌楼,迎面而来就是夹杂着冰冷湖水的狂风,就像下雨似的,使劲把人向后推。

湖边柳树的枝条已经被风刮得成水平状了。

游人纷纷向门口飞奔。仔细一看,十七孔桥边的亭子边正是几位,在大风的吹送下,我一路小跑而至,总算聚齐。

时间还早,不过没敢象上次那样“环湖而行”,尽管气温还在零上几度,但大家还是决定收拾家伙,先去旁边的咖啡馆“加加油”,避避风。这里人满为患,不过确实暖和多了。一杯热饮下肚,被风吹散的豪气又开始积累起来!

五点多,咖啡馆打烊,大家只好鼓足勇气再次来到亭子旁。其实风也没怎么小,只是感觉上好点似的。
曹军最先拿出星野赤道仪,开始找北!风太大的缘故,几位老手坚持一个方向就是北,不过反对意见似乎也很有理有据。最终在指北针的公平裁定下,这才确定了“北”的真伪。事实证明,皇家庭院的建筑规制就是讲究,连地砖的走向都是正南正北。
此时园子里还有个别的摄影爱好者,背着相机转悠,发现这边的情景,他们就围着几位大侠,问这问那,一通评论。
天慢慢黑下来,大侠们各自分散,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

这次的金星合火星,最近就是今天,相距大约30分,月亮则在上方不远,和它们二星相距不过5度。

于是十七孔桥、铜牛、亭子、柳树都成了前景。我也在阵阵狂风中寻找着十六年前的拍摄角度。


不知什么时候,风中传来老于的吼声“火流星!”据说是在南边天空,不过其他人都没看见。寇文表示怀疑,这火流星估计是老于被风吹得眼花了的缘故。

时间过得真快,眼看7点了,风越刮越大,厚厚的衣服基本被吹透。我的三脚架上的相机在北风的强劲作用下,镜头执着地向南偏转着,甭管我把锁紧螺栓拧得多紧,都没用。
“收吧,收吧”老于开始鸣金收兵了。尽管另几位还打算多照几张再撤,可是公园管理人员竟然适时地出现了——“静园啦!”

19点15分,在大风的吹送下,大家依依不舍地走出公园,谁知一出园子,竟然感觉没什么风!王炎说,这要不是亲身到湖边去,谁会相信有那么大的风呢。
于是转战城里,在庆功宴上,赵雪飞恰如其分地赶到,合影、欢笑,一片新年祥和气氛。

谨以此文纪念十六年后故地重游的老哥儿几个。

|